梅县升格为“嘉应州”的原由【文化名城21】
梅县升格为“嘉应州”的原由
黄水泉、梁德新/辑录
梅县升格为“嘉应州”的原由
从南齐建县以来,先后有过程乡、恭州、敬州、梅州、嘉应州、嘉应府、梅县、梅县市等县、州、府、市名称。其来历考释如下:程乡县:南齐置县时,县名程乡,是纪念当地名士程旻而得名。敬州:南汉刘晟乾和三年,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程乡县境设敬州。因何取敬州之名,尚无史料可考。梅州: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平广南,灭南汉,因敬州的“敬”犯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这是梅州一名使用之始。何以称梅州,是县境有梅溪、梅峰之故,以山水得名也。嘉应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程乡县升为直隶嘉应州,钦定州名为嘉应。嘉应州之得名是因在梅城东门外(今梅州文化公园左侧),于南淳熙年间(1174-1189年)建有嘉应桥,因而得名。梅县: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州、府制改称梅县。
资料图/影像源自美国南加州大学
下面简简述清朝政府批准梅县升格为嘉应州的原由。
鄂弥达,满洲正白人,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步入政坛,曾任贵州布政使、广东巡抚。雍正十年(1732年),代理广东总督,两年后正式就任,是大清帝国第二十位广东总督。经过充分调查论证,雍正十年七月初八日,鄂弥达正式推出了梅州恢复州治的方案,这个方案就是《酌情改设州牧移驻游击等事疏》,连同其后上报的四疏,五个奏本就构成新州论证与规划建设方案。
关于设州的必要性,他在报告中说:“粤东地区惠州府管辖的兴宁、长乐二县,以及潮州府所属的程乡、平远、镇平三县,“均离府治穷远。该管知府,既有鞭长莫及之虞”。偏远的位置,使当地老百姓连皇帝的大恩大德也难以享受,因此,完全有必要将这五个县从原来的地区分离出来,新组建一个州。至于治所,他认为程乡很早以前就是州治所在地,何况从地理角度讲,相对其他几县“又地处适中”。
关于新州的名称,他建议用“嘉应”,此名源于“嘉应桥”。话说南宋绍兴初年,高宗赵构南渡,面对山河破碎,金人穷追不舍,赵构独撑大局,苦不堪言。忽闻梅州孔庙生芝,他甚是感动。《论衡》云:“士气和故生芝”。“和”对于颠沛游离中的南宋王朝是多么的珍贵,于是便叫史官载录此事,元修《宋史》也予以记载。宋淳熙年间,州人为纪念此事,便将城东所建小桥命名为“嘉应”。鄂弥达用此名良苦用心在于愿其能给大清国带来一个吉祥和谐的大好局面。
这个论证有力、设计严密、考虑周全、实际可行的方案,由广东布政司呈送到中央。勤奋的雍正皇帝亲自审阅了上疏的全部内容,三月十四日圈阅朱批,并责成内阁开会讨论。雍正十一年三月十六日内阁成员奉旨依议,与会者决定批准所请,钦定州名为嘉应。这一天,标志着嘉应直隶州诞生。
方案被批准之后,经过一番准备,一场隆重的新州成立庆典在城外东校场举行。但见彩旗飘飘,鼓乐喧天,人头攒动。礼炮响过以后,众人齐跪,山呼万岁,满清中央政府的钦差大臣宣读关于同意设立新州的皇帝圣旨。鄂弥达总督的代表向首任州官王元枢颁发委任状和铸刻有“嘉应州印”字样的印鉴。现场检阅了新组建的城防部队的会操表演。随后,全体与会人员赴社稷坛祭祀社稷之神,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到城隍庙祭祀城池之神,祈求地方安宁,商旅无忧;又到孔庙祭孔圣人,祈求人民向化、文教昌盛。
嘉应州城成立之后,平远、镇平和程乡人民没有了涉蓬辣、瓜州险滩下潮州之虞。便利了许多的交通促进了人民的交流,加快了资源的开发,加速了文化的提升、创新与积累。
嘉应州成立,产生了一个地区,成为当时全国420多个府(直隶州)之一,成为当时直接受广东布政司领导的13个府(直隶州)之一。
程乡、平远、镇平、兴宁、长乐这一州五邑,构成了后人所悉知的“嘉应五属”,标志着当代梅州市行政区域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