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心新岁切,最忆是年味【文化名城⑨】
乡心新岁切,最忆是年味
文/赖俊权
浓浓年味,最忆是乡愁,对于客家人来说,平安幸福是新年最美好的愿望。
客家年俗保留传统文化精华
客家人的年,其实早在农历十一月就开始筹备,准备年货,炒粄皮、炸豆腐,购买鸡鸭鱼肉、香烛爆竹等。传统意义上的年是从小年开始(年二十四),俗话说“年三夜四,不再劳作”,小年这一天,妇女会带小孩上山准备过年时间用的柴草,会扫屋,除旧迎新,洗抹家具,整洁干净迎接新年。
大年二十四这一天家中老人会买一些纸宝烧给祖宗祈祷美好,二十五就是“入年架”,即北方人所说的年关。其间,大人不再打骂小孩,告诫小孩说话要多说吉利的话。
年二十七、八,外地工作的人陆续回家,本地没做完的活也留待明年,这时家家户户会磨豆腐,大多数家门口的小鱼塘,也基本全部放水捉鱼。
赖俊权/摄
客家人的大年三十,大伙会一早起床,用糯米粉煮成浆糊,忙着贴春联、贴窗花、贴门神。有些人也会穿新衣,敲铜锣,带着三牲斋果,去祠堂祭祀。祭祀,是用香火传承未来,大年三十祭祀庄严隆重,“三牲”即猪肉、鸡、鱼,还要有米酒、茶等,一家男女老幼恭恭敬敬地在祖堂拜祭。先祭天,再拜祖堂,然后拜社公、伯公等,祈祷来年幸福。
除夕这一天,中午吃一种“洋粉”类的客家米粉,然后准备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是以前一年中最豪华的晚餐。饭桌上必须有鸡、鸭、鱼、肉圆,也有酿豆腐,常常把一种“红曲米”放进菜里,染成红色,如红焖猪肉、红豆腐、红肉圆等。红曲米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一种天然红色素,寓意“红红火火”。
吃年夜饭前放爆竹,饭后家长会为小孩包“压岁钱”,希望小孩健康成长,既是祝福也是希望。小时候觉得过年是最有趣的节日,点爆竹看烟花,不用做事还能开心一整天,更别提还能收“利是”。
年夜饭结束后,没有沐浴人的赶紧沐浴。当天晚上,灯不能熄,被称作“照岁”,除夕夜是要守岁的,窗外的鞭炮声一直没断过,直到深夜12点,客家人会打开大门迎接财神,展望来年,通宵达旦。
大年初一,天蒙蒙亮,很多人已经被震天响的爆竹声吵醒。门前遍地的红色鞭炮预示着新一年开始。这一天,客家人有许多讲究,不扫地、不打水,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初一,是春节第一天,孩子们起床后看见长辈要问新年好,母亲准备茶点,给长辈奉茶。许多人会在老屋门口的禾坪上、祖公厅前、水井边空地跳绳子、拔河、下象棋、猜谜语闲聊等,其乐融融。
这一天对于习惯了忙碌的农村人而言,是非常休闲的,喜欢清静的人会与邻居一起,喝茶、聊天、打牌,爱热闹的孩子们,成群结队玩耍。到了下午,有些家庭会叫人来拍全家福,定格幸福瞬间。幼年时的照片,随时间推移变得弥足珍贵,它将把家族精神,深深扎根于每一位家庭成员及子孙后代心中。
到大年初二以及初四,是回娘家的重要日子,客家话叫“转妹家”。每到年初二及初四,凡是客家聚居区,大路、小路上都是人来人往,客家女婿担礼担、客家妹子背孩儿,风风火火往娘家赶……好一幅熙熙攘攘“转妹家”民俗画卷。
年初三,按传统年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年初五,出“年架”。客家人认为,正月初五乃财神下凡,选这一天开市必招财进宝。年初五、六,店家会将店铺内外的灯全部点亮,等吉时到,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境,生意兴隆。
正月十一至十五,客家人会为上一年出生的男孩举行上灯仪式,也叫赏灯,升灯,响丁。“灯”与“丁”谐音,象征光明与希望,借上灯来庆祝添丁,生命延续,表示感谢祖先的托福之意。赏灯时节,宴请亲朋,同宗同族每年上灯节,共同祭祖、慰祖,念祖恩,增进团结和凝聚力,赏灯文化由此传承下来。
客家地区浓浓的年味里,传统文化始终贯穿其中。春节期间,乡间各地的文娱活动丰富,请大戏、唱歌、舞狮子、鲤鱼灯等,从初一开始一直闹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后才散场。
留存在客家美食中的浓厚年味
年幼不知生活啥滋味,每天除了玩、学习就是盼着放寒假过年,往往是刚刚过完这一年,又开始盼着下一年。
在客家过年,吃饭少不了喝客家娘酒,所谓“家家酿娘酒,人人喝娘酒”,也侧面反映了“娘酒”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往往蒸好娘酒,年就到了。
客家人过年也少不了客家年糕。入年架后,家长开始蒸年糕,年糕主要用掺了粳米粉的糯米粉、红糖(或白糖)为主材料,加水、加料和好,揉成团,压实压平,表面撒上一些熟芝麻,放进大铁锅里,用柴火蒸上一整天。出锅的时候,甜香四溢,简直令人垂涎三尺。年糕冷却后,切成一块块小方块,可炸可烤,美味之极。
同时准备的还有炸煎圆、芋丸、蜘蛛丝、油角之类的小吃,春节前,一家老小围坐一起做炸煎圆、做馓子是最快乐的时光。炸好的第一锅是一定要供奉给祖先“品尝”的,表示感恩。
客家人初一早上会吃斋,以芹菜、豆腐为主,意为勤劳致富发财。到了正月初七,会专门吃“七样菜”。所谓“七样菜”,就是把七种不同的菜放在一起煮,梅州地区“芹菜”喻指“勤劳”,“蒜”精打细算、会当家”,“葱”指“聪明、能干”,“韭菜”指“长久”,肉丸指“团圆”,“鱼”指年年有余,“豆腐”指“富裕”。客家人的七样菜,包含生活哲学。在春节,人们几乎餐餐大鱼大肉,初七吃这道菜,起到调理肠胃的作用。
春节是客家人美食扎堆的好时节,各种年料、灌腊肠、腌腊肉等应有尽有,人们往往在赏民俗、迎宾祈福、舞龙舞狮中迎接新年,韵味悠长。客家春节文化也像是一颗种子,从儿时种在我们心田里,随着我们长大,如一棵参天大树,教会我们看透百味人生,教会我们做人立世。
客家人的乡愁,是长期奔波后对故乡的思念,在尝尽世间百味后对故土的怀想;于是,新年成了客家人心里归根的时节,而年味就成就了客家人的浓浓乡愁的寄托。无论他们走到天涯海角,总会回头看一看自己的根脉,记住这份家国情怀,在城市化极速发展和年味逐渐淡薄的今天,客家人却用独特的韵味,耕耘着年味,共同守护这片精神家园。这也是在美好时代的嬗变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